没有一口好牙,还如何看气质?

来源:伊人时尚网  作者:网络  2018-07-18

  说起时下最热门的流行语,恐怕要数“主要看气质”了。另外,人们也常说 “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”。虽然这些只是调侃,但也有一定道理。我们不必长得多么玉树临风、沉鱼落雁,然而不健康、不整洁的仪表及外貌确实会对我们的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。尤其是如果一开口就露出满口黄牙、甚至蛀牙,难免会使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。

  因此,牙齿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,它不仅是我们的“第二张脸”,更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。俗话说,“牙口好,胃口才好”。健康的牙齿使人能够充分地咀嚼食物,享受各种美味佳肴。如果食物得不到充分咀嚼,便会加重胃肠负担,久而久之,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。此外,许多研究还发现,孕妇患上牙周炎,会增加早产儿、低体重儿的出生几率。口腔问题还对糖尿病、关节炎等患者产生不利影响。此外,口腔健康问题不仅困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,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社交自信。

  由于幼儿时期的不注意、换牙期的粗心、成年后的各种不良习惯等等,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牙齿疾病。其中,龋齿是最为常见的一种。龋齿俗称虫牙、蛀牙,如果控制不当,可能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,甚至可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。如不及时治疗,还会形成龋洞,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冠的完全破坏和丧失。

  那么问题来了,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地预防龋齿,保护口腔健康呢?首先,我们要走出护牙误区。

  误区一:牙齿不痛就是没牙病。很多人衡量牙齿是否健康的标准就是牙齿痛不痛,认为牙齿不痛就是没牙病。这是个错误的观念。很多口腔疾病早期,比如龋齿,一般都不会感到不适或疼痛。一旦感受到牙齿疼痛,说明口腔疾病的程度已经比较严重了。一颗蛀牙从开始产生直至感觉到疼痛,成年人至少需要1年时间,儿童时间会更短些。因此,建议成人每年、儿童每半年做一次牙齿检查,以便及早发现牙齿和牙周问题。

  误区二:不吃糖就不会得牙病。人们常片面地认为,糖和含糖食物,如蛋糕、汽水等,是导致蛀牙的“罪魁祸首”。实则不然。导致蛀牙发生的因素主要有四点:第一是易感的宿主,即薄弱的牙齿;第二是致病的细菌;第三是适宜的底物,即容易产酸的食物;第四是足够长的作用时间,即由致病细菌和产酸的食物长时间地作用到牙齿,造成牙本质和牙釉质的脱矿,最终造成龋齿。只有当以上这四个条件都被满足时,才会引发蛀牙。

  而其中,时间是蛀牙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。口腔细菌与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接触的时间越短,细菌产生酸的可能性就越小。明白了这个逻辑,我们在日常护牙的过程中,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,也不用对饮食太过苛责。比如有些人担心喝汽水会得蛀牙。其实一般情况下,汽水进入口腔后会马上离开,在口腔中停留时间很短,加上唾液的缓冲作用,因此,在保持良好口腔卫生和饮食习惯的前提下,适量饮用汽水并不会直接导致蛀牙。

  误区三:酸性食物会腐蚀牙齿。坊间传言,食用酸性较强的食物,如食醋、柠檬、汽水等,会腐蚀牙齿表面,导致蛀牙。其实这样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。我们的牙齿由内部牙本质和作为牙齿保护层的外部珐琅质组成。珐琅质是全身最硬及化学性最安全的一种组织,具有较强的抗酸碱腐蚀能力,并不那么容易被食物所破坏。此外,唾液能够对酸进行稀释,减轻对牙齿珐琅质的影响。唾液中还含有钙、磷和氟,可以补充珐琅质的矿物质流失。氟还可以帮助牙齿抵御食物或饮料中酸的腐蚀。因此,适量地饮用汽水并不会对牙齿健康构成直接的威胁。

 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,进餐后及时清洁牙齿,才是护牙的重中之重。首先,建议早、晚刷牙,并学会使用牙线清洁牙缝。餐后和吃零食后及时漱口或清洁牙齿。其次,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洗牙,最好半年做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。6岁至12岁儿童乳牙及恒牙长出后,要及时进行“窝沟封闭”,预防窝沟龋病,补牙可以让牙齿恢复形状和咀嚼功能;还能防止牙齿组织继续遭受破坏。另外,应掌握正确的用牙方法,不要单侧咀嚼,若患牙病应及时治疗、充填,拔牙或缺牙后应当及时镶牙。只要能够掌握科学护牙方法,我们并不需要回避美食,也可以让自己的牙齿健康、美丽。

发布时间:2018-07-18